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衡量一国硬实力的重要指标,亦能够产生国际吸引力,影响一国的国际传播形象,成为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回顾世界发展的历史,几乎每次具有颠覆性的科技进步都改变了大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加速新兴大国的崛起和守成大国的衰落,推动国际体系的转型,重塑全球政治经济新格局?

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是中国不断自主科技创新并学习国外先进科技的重要阶段?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中国提前布局,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新理念,在经济领域努力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在安全领域努力避免“修昔底德陷阱”,抓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机遇和产业升级换代的机会窗口,发挥高科技领域的后发优势,努力实现追赶,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鸿沟?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高科技合作属于全新领域,合作模式尚未定型?海湾阿拉伯国家拥有发展高科技的资金优势,埃及?苏丹?伊拉克和阿尔及利亚等国拥有人口资源和市场优势?中国日益走近世界高科技舞台的中央,愿意同广大阿拉伯国家分享高科技发展经验;阿拉伯国家在高科技领域寻求“多元化”发展道路,尤其在航空航天?核能?新能源?无人机?第五代移动通讯技术(5G)网络等领域奉行“向东看”,努力打破西方的技术垄断?

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科技外交是实现发展中国家合作共赢?跨越技术鸿沟?推动世界科技多极化和促进人类共同进步的重要举措?本文拟从第四次工业革命入手,探讨高科技发展对中国国家身份的影响和对中阿合作的意义,分析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科技外交的概念特征?现实影响?顶层设计?战略规划与重点领域,并展望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科技外交的前景?

第四次工业革命与中国的角色

科技革命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过去年来,人类社会经历了4次工业革命,形成了西方海洋强国主导的国际体系(见表1)?第一次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的蒸汽机革命,英国崛起为世界大国,竞争者是法国等其他欧洲列强,中华民族?阿拉伯民族等传统的东方世界错失良机?第二次工业革命是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电气革命,石油代替煤炭成为重要能源,美国和德国成为技术引领者,北美和西欧成为世界两大科技高地,中国和阿拉伯世界再次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第三次工业革命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被称为“电子革命”,美国是此次工业革命的“领头羊”,日本?苏联和欧洲大国成为重要竞争者,形成了“四分天下”的格局,中阿仅抓住了20世纪后期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尾巴”?

进入21世纪以来,以物理技术?虚拟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颠覆性产业不断涌现,催生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年1月,在瑞士达沃斯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WEF)将“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作为年度论坛主题;年1月,达沃斯论坛再次以“全球化40:打造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的全球架构”为主题,推测新一轮技术革命将不仅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且将改变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以及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国际分工体系将重新洗牌,不能及时适应此轮工业革命的国家将会被淘汰?第四次工业革命又称为“工业40革命”“智能革命”“未来革命”等,涉及大数据?自动驾驶?模拟?纵横系统融合?物联网?网络安全?云计算?先进制造?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AR)技术等九大支柱产业,又可分为物理?虚拟和生物三大类?其中物理世界的技术革新包括智能制造?新能源?人工智能?“3D”打印?无人驾驶?极地?深海和太空勘探等领域;虚拟世界的技术革新包括大数据?云计算?“5G”通信?移动支付?物联网?量子计算?虚拟现实?区块链等;生物世界的技术革新包括生命科学?生物医药?基因工程?神经技术?纳米生物技术?微生物采油技术等?第四次工业革命体现出高科技领域质的飞跃,打破了上述物理世界?虚拟世界和生物世界之间的藩篱,促进跨学科领域的融合,如软件?传感器与电子设备相结合,物理与虚拟世界相结合,生物与非生物领域相结合,极大地改变了国家间安全与经济竞争的范式?

第四次工业革命具有鲜明的特点:其一是系统整体性?尽管学界认为,“科学技术决定论”存在逻辑上的缺陷,但是当今世界全球产业链正受到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系统性影响则是不争的事实?它与第三次工业革命既有延续性,又有跨越性,尤其是改变了大国竞争的方式和目标?从影响的空间范围来看,如果说前三次工业革命中大国旨在争夺人口?资源?领土和战略盟友,属于单一领域的技术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大国争夺的却是全产业链的高科技领地?国际分工?生产关系和技术标准,是一项整体性?革命性和系统性工程,渗透到几乎所有产业?从变革的速度来看,前三次工业革命近乎是线性匀速发展,代际交替的周期可能要几十年,第四次工业革命则表现为指数级加速发展,代际交替的周期可能只有几年?

其二是主体多元性?当前,高科技领域多极化正在形成,如美国?中国?欧洲大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和印度等传统和新兴大国均加入到科技竞争中来,打破了北方国家与南方国家之间的藩篱?以往所谓技术先进的“北方国家”和技术落后的“南方国家”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前者提供技术?后者提供劳动力的合作模式正在改变?美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总体上处于领先地位,西方国家在核心技术领域的优势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同时,中国?日本?韩国?以色列?俄罗斯?印度等非西方国家异军突起,在人工智能?“5G”通信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竞争下一代高科技的主导权,高科技领域成为大国地缘政治争夺的延伸?

其三是国家动员性?如果说前三次工业革命具有自下而上的自发性,这次新工业革命则具有自上而下的规划性——国家动员?部门配合?企业跟进?年,德国政府提出了?高科技战略?,列出未来十大高科技研发领域,推出德国版的“工业40计划”,希望通过技术革新继续走在世界高科技的前列;年美国将“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更名为“美国制造计划”(ManufacturingUSA),也试图通过战略规划实现高科技产业升级换代,统筹国防部?能源部?商务部?卫生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劳工部?农业部?教育部等部门,以维持高科技的代际优势?特朗普政府于年推出的《美国主导未来产业》进一步明确了在高科技领域的重点方向——“5G”?人工智能?量子科学等;近年来,日本政府通过

《互联产业计划》(ConnectedIndustries)和《社会50计划》,提出将必要的商品和服务提供给需要的人,形成超智能的社会服务;法国也积极跟进,提出了?未来工业计划?(AlianceIndustrieduFutur);意大利则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工业40计划》(PianoIndustria40);俄罗斯和印度也推出了各自的高科技发展战略?年,中国提出?中国制造?,旨在将“世界工厂”变成“制造业强国”,将“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打破西方的高科技垄断?

尽管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守成大国和崛起大国都进行国家动员,但寻求国际科技合作的路径有所不同?守成大国通常选择规则外溢型参与,而崛起国则多选择规则内化型参与?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享受了国际分工与合作的红利,在某些高科技领域脱颖而出,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中高科技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尤其是年到年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不断上升,年跃至第14位,也是前20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国家?与美国限制盟友同战略竞争对手进行正常的科技合作,甚至以行政手段干预国际科技交流不同,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高科技领域遵守国际多边贸易规则,奉行“开放的多边主义”?

第四次工业革命重塑了中国经济,使数字经济?移动支付引领世界潮流,国有和私营高科技公司不断做强?做大,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的重要案例?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新基建”概念,“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成为“新基建”的核心内容;年4月,国家发改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指出,“新基建”是中国建立科技创新型社会的重要任务,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在个别领域,中国已经追平甚至超越西方发达国家,成为宝贵的国际合作资源——中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的飞速进步使中国的国家身份日益具有复杂性和多样化,在制度?经济?文化?政治和战略5个维度兼具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属性,中国的国家身份?地区身份和全球身份认同日益具有复合性?中国从以往的“旁观者”“追随者”变成了“参与者”,甚至在卫星导航?“5G”?核能?无人驾驶等领域成为“引领者”和科技标准的共同制定者?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科技合作并非单向输出,而是双向互动——中国发挥在高科技领域的技术优势,阿拉伯国家发挥资本?市场和人口等优势,形成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战略对接,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共同超越人口红利的发展阶段,共享数字红利,利用“新基建”的机会窗口,实现在高科技领域的“弯道追赶”,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重新洗牌过程中努力抓住产业发展机遇?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科技外交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阿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内容之一?

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科技外交的内涵与意义

本文探讨的“科技外交”,系指以领导人?外交机构?科技部门和企业为主体,以促进科技进步?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原则,以“新基建”为主要任务而开展的谈判?访问?建立研究机构?开展多边或双边的科技合作与交流?科技外交与科技合作既有联系,又有不同?前者是外交类型,体现主体对客体的规划与设计,具有单向性;后者体现双边和多边的互动与交流,具有双向性?中国的科技外交兼顾整体和个体,做到外交部?科技部?商务部?教育部?国防科工委?科学院?工程院?科协?国家自然基金委?国家外专局等统筹协调,实现“以外交促科技合作”和“以科技合作促外交”的双向互动,既维护国家的整体战略利益,又维护高科技企业的商业利益?截至年,中国在驻47个国家?地区?

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的70多个使领馆(使团)设置科技处(组),派驻了名科技外交官;近年来,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地区和国家建立了六大“科技伙伴计划”(非洲?东盟?南亚?上合组织国家?拉美国家?阿拉伯国家),基本实现了对发展中国家全覆盖?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在“自力更生?开放合作”的基础上推动科技创新,打破了发展中国家难以突破高科技发展瓶颈的所谓“科技宿命论”,使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感到振奋?

中国的高科技进步丰富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工具箱,使中国得以发挥自身高科技优势,在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全方位合作中建立“议题联系”?丰富合作内涵?中东地区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地区之一,高科技合作成为中国与中东各国合作的“新边疆”?中国在中东的科技外交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以挖掘双方在技术?资本?市场等领域的潜力,有助于打破西方的技术垄断和第三方的技术封锁?其中,中国与以色列的合作属于“技术+技术”模式(如高科技产业园?机器人产业园?生物岛?创业园等);中国与土耳其的合作属于“技术+资本”模式;中国与伊朗的合作属于“技术+市场”模式;中国与22个阿拉伯国家的科技合作更加复杂,形成了复合多元模式?原因在于阿拉伯国家国情差异甚大,科技创新基础总体薄弱,在世界创新指数中排名靠后?表现最佳的阿联酋位列世界第36位,而其他阿拉伯国家排名均在中位数以下(见表2)?

中国政府努力营造学习型社会,尤其是21世纪第四次工业革命开始以来,中国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主张学习人类一切优秀文化,促进了科技创新,使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科技外交凸显“巩固存量?扩大增量”的特点?前者指巩固双方在能源?贸易?投资和产能等传统领域的合作;后者旨在拓展双方在核能?新能源?卫星导航?探月?“5G”技术?无人机?技术转移?联合实验室等领域的新合作?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科技外交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受到阿拉伯国家的普遍欢迎?双方坚持“科技”与“政治”相分离的原则,避免科技合作的政治化趋向,主张以互利共赢促进共同科技进步,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宏伟目标而共同努力,意义重大?

第一,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科技外交有助于打破西方的技术垄断,促进人类科技的共同繁荣?在高科技领域,中国从国际规范的接受者到国际规范的改造者和引领者,主张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反对部分西方大国垄断高科技?甚至通过限制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来维持现有的技术鸿沟?奉行技术霸权主义等行为?从“5G”技术到高速铁路,从半导体到人工智能,从无人驾驶技术到移动支付,中国在全球价值链重构中呼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呼吁超越狭隘的国家利益,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推动科技创新,共同面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发表演说时指出:“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崛起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既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需要认真对待的新威胁新挑战?”从习主席的讲话可以看出,中国希望打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藩篱,通过技术转移和技术培训缩小各国之间的高科技差距,促进优势互补和共同进步,帮助广大阿拉伯国家跟上高科技与时代发展的步伐,从而建立共同繁荣的命运共同体?中阿技术转移中心促进了中阿在高科技领域的全方位合作,有利于双方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也有利于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跟上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代步伐?年以来,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Covid-19)肆虐全球,实际上敲响了警钟——人类急需携手加强高科技联合研究,共克时艰?西方大国垄断核心技术,无异于故步自封,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西方国家自身的科技进步?

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科技外交,有利于后者搭乘中国高科技发展的快车,形成“多元合作模式”?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深度合作,并不意味着后者必须“选边站”或者放弃与其他大国的高科技合作;相反,中国乐见阿拉伯国家同所有国家开展科技合作?如在核能领域,阿联酋与韩国?埃及与俄罗斯合作密切;在太阳能领域,沙特与日本合作成果丰富;在卫星导航领域,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欧盟“伽利略”和俄罗斯“格洛纳斯”均是阿拉伯国家的合作对象?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科技外交,有助于后者在高科技领域摆脱对某一大国的路径依赖,帮助阿拉伯国家跟上科技创新的步伐,避免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被进一步拉大,为产业升级?扩大就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奠定基础?

第二,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科技外交有助于探索发展中国家政治现代化的新模式?在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上,科技正打破以往单一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是西方世界(强势)向非西方世界(弱势)的单向输入,而是一个受特定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以及历史传统等多种因素影响下的自我再建构过程?在高科技快速发展?代际周期越来越短的新时代,大国崛起表现为治理理念的创新与治理能力的增强,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科技外交促进了中阿双方治理能力现代化?年,习近平在出席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发表主旨演说指出:我们不能要求有着不同文化传统?历史遭遇?现实国情的国家都采用同一种发展模式?阿拉伯国家正在自主探索发展道路,我们愿意同阿拉伯朋友分享治国理政经验?以中国?海合会国家?埃及?约旦?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着眼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时代机遇,以国家治理为导向推动政治现代化,超越了西方“民主”与“威权”?“北方”与“南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等机械二分法的政治话语,打破“西方民主优越论”“民主例外论”和“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神话,超越“华盛顿共识”,在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中把治理能力作为衡量一国政治制度优劣的标准?阿拉伯国家普遍将中国视为值得信赖?可相互借鉴发展经验的伙伴;而且,中国被视为一个通过内涵式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的发展中国家,而不是依靠扩张或者殖民掠夺积累社会财富的霸权国?

高科技发展为中阿各自经济?社会和环境治理提供了新手段?中国和绝大多数阿拉伯国家主张开展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主张在上层建筑层面进行渐进式改革而不是颠覆性革命,反对西方强制输出所谓“自由?民主?人权”价值观和将西方的政治制度嫁接到阿拉伯国家?导致水土不服?中阿运用高科技提高政府治理水平和管理现代化,推动了政治现代化的多元模式?中国认为,阿拉伯国家面临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安全威胁,其中政府治理能力不足是根源之一?在与阿拉伯国家进行高科技合作时,中国尊重对象国,和阿拉伯国家平等相待,不会提出人权?民主或者政治改革等附加条件,避免技术合作“政治化”,这使中国提出的技术转移中心和“科技兴国”理念更受欢迎?

第三,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科技外交有助于阿拉伯国家应对新技术带来的安全挑战?以网络安全为例,阿拉伯国家互联网应用起步晚,但发展迅速,互联网用户人数不断增加,来自西方国家的“推特”“脸书”等日益普及,既给阿拉伯国家信息化与全球化发展带来了契机,也提出了挑战,如在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后,阿拉伯国家政府常常采取断网措施?在高科技加速发展的新时代,如何在保证民众享有互联网自由的前提下加强网络安全,打击网络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维护网络主权,是摆在阿拉伯各国政府面前的重要任务?始于年底的所谓“阿拉伯之春”被称为“推特革命”,在境外势力的推波助澜下,抗议示威人士通过大众媒体和新媒体煽动公共舆论,对阿拉伯国家社会稳定构成了严峻挑战;如何防止境外力量将新媒体作为政治动员的工具,考验着阿拉伯各国政府的治理能力?近年来,中国的华为公司为每年数百万麦加朝觐者提供通信安全服务,增强了沙特网络安全;

中国“无人机”增强了沙特?埃及?阿联酋?伊拉克的防务和反恐能力,为上述国家利用高科技手段增强政府能力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四,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科技外交有助于形成开放的多边主义科技规范?美国等西方大国奉行“国内规则国际化”,在国际合作中将国内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推广至盟国和伙伴;中国和广大阿拉伯国家主张从国内和国际两个维度审视国际合作,积极履约?遵守国际游戏规则,做到“国际规则国内化”?西方发达国家在新兴大国的高科技追赶面前日益感到不适应,甚至通过“毁约”“退群”等逆全球化的方式维持既得利益和现存优势?美国甚至酝酿“科技冷战”,采用行政手段对新兴大国甚至是盟国的高科技产业和公司采取不正当的打压措施,导致科技合作工具化,违反了多边贸易体制,也不利于人类社会在高边疆?新边疆领域开拓进取?创造共同的价值?高科技为人类之公器,理应成为推动人类进步和共同价值的“公共产品”?中阿在科技合作领域一致认为应坚持“去政治化”方向,把政治分歧与科技合作议题分开来,形成开放的多边主义科技规范?

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科技外交的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科技外交的鲜明特征?这是因为,与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工业革命只涉及单一产业不同,第四次工业革命涉及多元复合产业和前文提出的“三元空间”,渗透到几乎所有的行业和领域?此外,前三次工业革命研发成本低,甚至通过个人的发明创造即可完成?形成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第四次工业革命使中阿双方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受到冲击,必须处理好国家与市场的关系,利用产业的集群优势推动整个产业的更新换代?这就需要政府建立国家动员机制,加强战略规划和引导,发挥政府的强大动员能力和协调能力,提供资金?产业与政策支持?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科技外交坚持“顶层设计?自上而下”的路径,主要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中国政府的强大动员能力和规划能力,奠定了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科技外交顶层设计的决策基础?在科技革命的浪潮中,顶层设计并不意味着“计划经济”或“政府越俎代庖”,而是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来支持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由国家和企业共同承担技术追赶的成本和跨越技术断层的风险?以德国为例,在政府的战略规划下,德国三大工业协会———资讯技术和通讯新媒体协会?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和电气和电子工业联合会实现协作,共同建立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平台”?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也一致认为,应发挥政府的积极引导作用,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政府—企业互动模式?顶层设计实际上避免了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在高科技领域的市场投资盲目性和发展滞后性,使“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有机结合起来?在国家治理层面,中国和主要阿拉伯国家共同引导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避免财富的两极分化,预防国际跨国公司?金融大鳄冲击本国高科技行业,扶持本国高科技企业(包括国有和私营企业)的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和阿拉伯国家政府着眼于未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优先发展高科技行业,在百年变局面前未雨绸缪,加强顶层设计?

在年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根据双方达成的共识,提出了中阿“1+2+3”合作架构,就是双方顶层设计的体现?其中“1”为能源,旨在建立能源合作伙伴;“2”为贸易与投资,旨在建立贸易与产能合作伙伴;“3”涉及核能?新能源?航空航天等高科技,旨在建立高科技合作伙伴?“1+2+3”不仅体现了中阿合作的横向维度,而且体现出“基于历史?继往开来”的纵向维度,彰显中阿合作的三个历史阶段———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中阿以能源合作为主,为第一阶段;年“中阿合作论坛成立”后,双方合作范围从能源合作拓展至贸易?投资和产能合作,进入第二阶段;年以来,中阿合作在原有“存量”———能源?投资和产能的基础上,拓展至高科技领域,涉及物理世界?虚拟世界和生物世界

三大领域?年,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的讲话,再次体现出中国对阿科技外交的顶层设计?他指出,“要加强中阿在核能?太阳能?风能?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制药?智慧城市等领域合作,落实好中阿科技伙伴计划,共建联合实验室,加快网上丝绸之路建设,争取在网络基础设施?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等领域达成更多合作共识和成果?”

第二,“一带一路”与阿拉伯国家的发展战略对接,奠定了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科技外交顶层设计的制度基础?发展战略对接包括“软对接”和“硬对接”两个层面,前者主要是指思想和理念层面的对接,后者是行动层面的领域对接和机制对接?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年专利申请数量超过美国和日本,成为崛起的科技大国,受到阿拉伯国家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ojiyaa.com/njykf/6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