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中国史话读书笔记
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作者:尚君领 最近读了熊节所著的《敏捷中国史话》,挺有感慨的。熊大本人是 TDD的布道者,过往还有影响力非常大的译著《重构》,但是本书却是一本“史话”型著作,并不包含过多的技术细节,看之前还挺好奇的,怎么会有这么一本书。 敏捷已死? 敏捷在国内的现状挺有意思的,很多时候敏捷都表现的非常分裂,无论是实践还是认知都两极分化。比如一方面更多的传统企业开始尝试敏捷转型,一方面已经有很多声音说敏捷已死。如下面的系列文章: 《敏捷20周年:一场失败的起义》 《敏捷败了,我没败》 《敏捷不是败了,是梦该醒了》 《“跟世界和解”,世界理你么?》 《敏捷已死》 起因就是在CSDN翻译文章《敏捷20周年:一场失败的起义》,一石激起千层浪,敏捷圈里的各位大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内容的观点都非常鲜明,在此不做更多的梳理,但文章对敏捷的现状大都不是积极乐观的。这跟所感知到的更多企业希望尝试敏捷并不一致。 敏捷已经进入深水区? 另外现在一个被频繁提及的话题是“敏捷已经进入深水区”,社群里也经常有前辈在感叹“为什么这么多年讨论的还是这些话题?”。由于工作的关系,近一年接触了大量的外包公司和不同的软件厂商,我的感知是对于很多软件公司而言,虽然对于敏捷都能说上几个词,但也就仅限于说几个术语,别说深水区,浅水区也谈不上。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导入敏捷的人的能力问题,公司文化,技术积累等等,但是这就是现状,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在讨论原来的话题,因为不同的组织和不同的人还在重复摸索的过程,无论如何这些组织也不能说已经进入了深水区。 其实上面的感受也对应了另外一个现象,就是敏捷社区非常的繁荣,对外分享的话题非常多且精彩,但是在很多组织中敏捷的具体落地的却依然存在很大的困扰。如鱼饮水冷暖自知,那么到底差异在哪里?行业中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行业、不同形态的组织、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人,对敏捷的看法各不相同,为什么?信仰者有之,批评者有之,为什么? 敏捷中国史,软件中国史的侧影 有着这些疑问,就想着看看熊大这本书,看看敏捷宣言到现在20年,敏捷在中国是怎么发展的。熊大这本书用了严格的考证,为了写这本书,甚至写了爬虫下载了成都市图书馆共享平台的20多万份资料,并阅读了其中多篇文章,作为敏捷在中国的推广者和亲历者,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的严谨和付出让人钦佩,从而也使得这本书真的对得起书名中的“史话”二字,也给后面想了解敏捷中国发展过程的人留下了详实的信息。 本书既是敏捷在中国发展传播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软件发展史。书中描写从世纪之交中国软件行业的兴起,到对于软件工程的渴望,因缘际会之下有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把敏捷引入了中国,然后传播,那些在社群中依然活跃的成员,也都出现在这本书中,也让这本书立体起来。看完书再看到各位老师的观点,也变得有迹可循。敏捷引入的目的跟敏捷的出现并没有什么不同,依然是为了解决软件工程中挑战,在国内的敏捷面临国情的限制,是那些上下求索的实践者把敏捷的实践传播开来。比较有意思的是敏捷开始是从通信业开始的,通信业是典型的大型软件,庞大的系统,多人的合作,敏捷一开始就是在规模化的组织中兴起,而不是小作坊式的团队中。这个现象其实揭示了两个问题:一是敏捷并不是无纪律,相反是有着严格纪律的,大型通信企业的流程相对规范,纪律也更严格,我从摩托罗拉到诺基亚,是从相对正规的瀑布进入到敏捷,并没有太多的困扰,就是源于原来成熟的流程和工作纪律;二是技术的积累也非常重要,敏捷在中国最早是从诺基亚开始,良好的技术积累和工程实践是推动敏捷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敏捷在中国从通信业走进互联网,互联网基因下的企业天生敏捷,追求技术卓越,反映在敏捷上也是注重解决问题和应用,而不是遵循框架,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腾讯将敏捷固化为TAPD而阿里将敏捷固化到云效平台,敏捷宣言中说“个体与互动over流程和工具”,互联网公司把敏捷反而落到工具中,实际中工具的固化利于在大的组织中传播敏捷实践,Tobeornottobe,这是一个问题! 回到一开始的困扰。为什么现在对于敏捷的认知有这么多分裂的地方?根本上还是因为敏捷的前行者是对于技术卓越和先进管理思想的拥趸者,如最早TW的一些人。他们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ojiyaa.com/njyls/11806.html
- 上一篇文章: 教程晒物爆款内容创作指南,真实是最好
- 下一篇文章: 收购英国最大芯片厂商,他可能是中国山寨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