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北京交通大学
·历史沿革 北京交通大学作为交通大学的三个源头之一,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年,前身是清政府创办的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是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管理人才的高等学校,是中国近代铁路管理、电信教育的发祥地。年改组为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和北京邮电学校;年与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合并组建交通大学;年交通大学改组后,北京分校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年学校定名北方交通大学,毛泽东主席题写校名,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任校长;年,北方交通大学撤销,京唐两院独立,学校改称北京铁道学院;年恢复“北方交通大学”校名;年与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由铁道部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年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校名·“一校多区”格局 学校已形成“一校多区”办学格局。在被称为“学府胜地”的北京市海淀区建有东西两个校区,总面积近亩,建筑面积91万平方米。年9月,位于山东省威海市的威海校区正式投入使用。学校各校区均具有完善的教学、科研设施,校园环境优美。主校区 威海校区 ·学科建设 年最新版“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学校有6个学科进入世界顶尖学科,分别是:电气与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系统,机械、航空与制造工程,数学,物理学与天文学,统计学与运筹学。按照入围学科数量,在内地高校位列第33名。教育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系统科学学科连续四次蝉联全国第一(A+),交通运输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等4个学科进入前10%(A-),应用经济学、土木工程、统计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机械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等7个学科进入前20%(B+)。·师资力量 全校在职教职工人,其中专任教师人,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人。·科研力量 学校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战略重点,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近5年学校承担了包括“”计划、“”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部委的各类科研课题1万余项,科研经费38亿元;发表SCIE检索论文篇、EI检索论文篇、ISTP检索论文篇;申请专利项,获授权专利项。创立学术交流品牌并连续主办2届(累计9届)“中国交通高层论坛”和32场“交大大讲堂”,主办和承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50余场。获得国家级奖励1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项,其中主持完成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主持完成的4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12.8亿元;图书馆纸本藏书、电子图书、网络资源等总量万册,建有交通运输特色数据库。 在校生情况 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素质教育成绩斐然。在余年的办学历史中,向国家输送了大量人才。学校年、年参加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均获得优秀。·合作交流 学校把加强合作交流作为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国内外影响力不断提升。与美、英、德、法等45个国家的所大学及著名跨国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比利时鲁汶、美国休斯敦和巴西坎皮纳斯办有孔子学院,积极传播中国文化。年,学校正式加入国际铁路合作组织(OSJD),提升了学校在国际铁路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加入中国-中东欧高校联合会,为学校拓展与中东欧国家教育合作交流奠定了基础。主办“一带一路”轨道交通教育培训校企合作对话暨中国—东盟轨道交通教育培训联盟年会。与俄罗斯交通大学签署联合举办詹天佑学院的合作协议;与印尼万隆理工学院签署共建中印尼高铁研究中心合作协议。每两年举办“国际文化节”,促进中外学术文化交流。·发展目标 “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如今,有着余年辉煌历史的北京交通大学,秉承“知行”校训,肩负新的使命,正以更加开拓进取的精神向着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大类招生培养方案学校现已全面实施基本以学院为招生单位的大类招生培养方案,北京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外合作专业)、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校区)三个招生单位对应的专业(类)如下: 1学校本部普通招生专业(类)电子信息类(通信与控制)、计算机类、经济管理试验班、交通运输类、土木类、机械类、电气类、理科试验班类、外国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学类、建筑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新能源国际班)、软件工程、法学。2学校本部中外合作招生专业机械类(中外合作办学)(机械电子工程)材料类(中外合作办学)(纳米材料与技术)交通运输类(中外合作办学)(交通运输)3威海校区中外合作招生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中外合作办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信息类(中外合作办学)(通信工程)计算机类(中外合作办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中外合作办学)(环境工程)设计学类(中外合作办学)(数字媒体艺术)工商管理类(中外合作办学)(工商管理)工商管理类(中外合作办学)(会计学)年除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新能源国际班)、软件工程、法学专业外,其他普通类各专业均按大类招生,绝大部分按大类招生的专业入学后按大类统一进行教学培养,第2学期或第3学期学生根据高考成绩、大学学习成绩、专业意向以及专业容纳数等情况,选择大类专业中所包含的一个专业或专业方向继续学习。个别大类专业在新生入学后进行专业分流。试点班主要介绍思源班、知行班、国际班等,各类试点班详情见《本科报考指南》。注:以上试点班介绍若有变动,最终以入学当年各学院最新选拔要求为准。学科竞赛、创新活动获奖情况学校学生在年全年学科竞赛共获国际级奖项76项,国家级奖项60余项,北京市级奖项余项。在全国3D大赛十周年精英联赛北京赛区荣获特等奖;在年北京市大学生集成电路设计大赛我校学生荣获2项一等奖;在北京市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获得第一名,荣获北京市一等奖。学校年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共立项项,其中国家级项目91项,北京市级项目项,参与学生数余人,指导教师数人。在“国创计划十周年”庆典暨第十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中,我校在北京高校中获奖排名第一,在全国高校中与其他两所学校并列第一,获2项“优秀论文”奖、1项“优秀创业项目”奖、1项“创新创业展示项目”奖和1人获“最佳导师奖”。成功推荐30位双创导师入选“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首批入库导师”。与中软国际、诺基亚等企业继续开展创新合作,与韩国蔚山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合作研讨。转专业与大类分流学校有相对灵活的转专业政策,除了特殊限定的学生外,其他学生均有机会提出转专业申请,申请跨大类转专业的学生参加学校和学院组织的考核,考核合格的学生可以转专业。 大类专业分流按照志愿优先的原则,结合加权平均成绩确定分流专业。在转专业和大类专业分流时,对于申请人数较多的专业,学校设置了接收的最少人数。 为加强对优秀学生的激励,对于学业成绩特别优秀和大学期间继续保持优秀的高考成绩优秀学生在转专业和大类专业分流时可以优先选择专业。 辅修与双学位制度学校所有专业均已开设辅修与双学位。学有余力的学生在修读主修专业的同时,可以跨专业类别修读另一专业的辅修或双学位课程,当所选专业人数达到开班条件时,学生可修读该专业的辅修与双学位,修满规定学分并满足毕业条件后可获得辅修专业或双学位证书。 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制度学校实行优秀学生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制度,每年根据专业情况和学生学业成绩,推荐一定比例的学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年学校推荐免试学生的比例约占应届本科生的21.13%。 学校目前有国际双学位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学期交流项目(包括交换生项目及访问学生项目)、短期交流项目,共4类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入校后由国际教育交流中心或相关学院组织报名。 年学校全年参加各类项目出国出境学生人,其中本科生约占60%。本科生前往的国家和地区有23个,其中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居本科生派出国家前5名。在通过校际项目派出的学生中,国家优秀本科生项目派出47人,国家公派和学校公派的研究生和博士生达到人,参加学术会议人,参加交流及联合培养人,寒暑期项目98人。 学校积极推行国际化发展战略,在对外交流、引进国外智力、合作办学、留学生教学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规模日益扩大,层次不断提高。我校已经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瑞典、俄罗斯、日本、韩国、印度、泰国、以色列、巴西、智利、澳大利亚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多所知名大学及西门子、阿尔斯通、思科、英特尔等著名国际高科技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遍布5大洲。 学校按照“三个全面、三个确保”的工作目标,强化落实“奖、助、贷、勤、补、偿”资助体系的各项措施,主要体现在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困难补助、补偿代偿、绿色通道等。其中,学校设有知行奖学金等各类奖学金60余项。-学年,在参评的名本科生中共有6人次获各类奖学金,占参评人数的56.3%。其中人次分别获得国奖等37项专项奖学金,个人奖励总金额.14万元。共有个集体被授予各类荣誉称号,个宿舍获宿舍文明奖学金,集体奖励总金额98.23万元。助学金是国家、学校和社会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专门设立的无偿助学基金。学校现有各类助学金20余种,每年发放助学金总额近万元,已经实现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覆盖。对于参加助学金申请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困难等级为“特别困难”、“困难”和“一般困难”的学生可分别对应获得原则上不低于元/年、0元/年和元/年的助学金资助。年,全校共有位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8.72%,其中本科生国内外深造率达到54.80%。 就业情况:多年来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学校努力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逐步建立了多元化的就业市场,与轨道交通、电子信息、能源电力、航空航天、金融服务、装备制造、国防军工、工程建筑、物流服务等行业用人单位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每年举办各类招聘活动近场。 深造情况:本科毕业生国内外深造率接近55%,其中国内深造中,绝大多数毕业生升入“”、“”高校,年有21.13%左右的学生直接免试保送攻读我校或外校硕士研究生;出国(境)深造比例15%左右。 充满活力的交大校园,为学生提供了全面、自由的发展空间,各类学生组织、社团自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经形成了全面的社团体系。社团联合会引领社团文化,管理社团活动,服务社团发展;成立至今,已有下属文化艺术、公益服务、体育健康、社会实践、生活休闲、技术学术六大类社团共计家,“团聚今夜”、五四游园会、Lamp音乐联盟专场演出、大学生招生宣传实践答辩展示等精彩的活动为在校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佐佑动漫社、飞翎舞社、山盟社等兴趣社团量身定制了属于每位身怀绝技学生特有的社团归属感。体育总会组织并引导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响应“全民健身”的号召。招生宣传志愿者协会平均每年组织近名大学生寒假回母校开展招生宣传实践活动,传达交大精神,让更多的学子走进交大,了解交大。知行——特色理论学习研究会、青年志愿者服务团、学生科学技术协会三个品牌学生社团等为每一位有志投身理论学习、服务社会和科技创新的交大人提供了发展平台。众多的学生组织和社团为交大学子提供了全面、自由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同时也为交大校园带来了生机勃勃的青春气息。■招生宣传片《5.25盎司的重量》相约交大我们等你■联系我们1联系方式 ①- ②北京交通大学招生资讯网: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ojiyaa.com/njypp/7869.html
- 上一篇文章: 日媒把华为最新款手机拆了,发现hell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