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图

郭栩鹏

当我拿到这款产品时我想起了我的“亡妻”:

这是我用过最久的一台手机,接近六年,它那么的妖娆、精致,即便没大弧度大屏幕,但足够的浪,其实十三年前手机领域都特别的浪,各种风骚,各领风骚,各种形态——

直到iPhone问世,iPhone改变了一切,改变了生活,改变了手机与人的交互方式,同时也把手机的形态固定了: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习惯了这种直板的手机形态,甚至不觉得这形态有什么问题,直到我拿起三星Fold,那些古老的记忆一下子重新燃起,然后成了烙印让我深深明白——

“有钱真好。”

这货售价一万六啊朋友,大概是我两年半的工资,所以这机我是问贵圈一位大佬借的,到手的颜色为夜雾银。

厚厚的机身,塑料的材料,但不廉价,不得不说三星很有一手,能把塑料做成类似玻璃与金属的杂交,偶尔还会因光线呈粉紫。随后我立马把它作为主力机,第一时间乘坐全国最拥堵的广州地铁三号线,在熙攘的人群中,一次又一次漫不经心地将它翻开——

终于……这奇怪的举动让身边的一位姑娘发现了它,我留意到这姑娘的表情,从平静沦为震惊,从羞涩沦为不敢相信,乃至最后我能从她的微颤的眼神中看出她想喊——

“爸爸”。

因为这货折叠时鲜为人知,展开时鲜为人妻。有事业线,侧面看“事业心”很强,但正面看若非在强光以及纯黑、纯白的底色上几乎是“飞机场”,除非你用手去摸它,否则玩游戏、看视频等场景,视觉上难以察觉。

然而那位姑娘之所以想喊“爸爸”,理由也很简单——

“为什么屏幕能够折叠?”

这有点违背了物理学,牛顿看到都误认是巫术,但事先声明本人知识面非常有限,以下内容若没看懂实属正常,若能看懂也许你就能理解它为啥敢买一万六。

众所周知市面上已出现各种各样的曲面屏,也许有人会觉得屏幕从曲面做成折叠是很理所当然,但我想说个中的难度类似市面已有大量3D电影,不见得裸眼3D已理所当然被商业化。

屏幕从平面做成曲面再到折叠,其过程非常艰辛,毕竟这是一个静态往动态的发展,市面上所有曲面屏都属静态,静态的工艺好比把一杯水倒进一个已有形状的模具,将模具放到冰箱,冷出对应的形状。

三星的折叠屏则属于动态,是能够用手来回折叠,挑战性非常的大,至少保护手机屏幕的玻璃不能用,因为玻璃还不能折叠,只能用塑料。

即便用上塑料,也是非常有挑战性的一件事,因为屏幕的生产需要加热,不是十几二十度,动辄过百。三星采用的塑料叫聚酰亚胺,聚酰亚胺特别耐高温,问题是聚酰亚胺承受的温度越高它就会变黄,一旦变黄,屏幕显示效果就不行,这是悖论。其难度类似要我一个读职业学校的人自考清华。

然而我能考上清华,我还会遇到第二个问题,恋爱问题,还规定要我追校花。

三星则是要在屏幕伸展与收缩时作补偿,用人话来说屏幕好比手指的骨头,三星要给这根“手指”做一条能够具备伸缩补偿的“筋”,说白了就是要把冰冷的机械做成人类的手筋,而这条“筋”称之为链条,其难度请脑补成我是名憨憨,校花名曰热巴。

即便做成以上两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耐久度——

折叠屏是有机材质,这屏幕好比一枚树叶,三星要做的是让这枚树叶耐折,要有多耐折?起码能承受二十万次折叠,换算下来就是每8分钟折叠一次,能用5年。若放在我的例子上,好比要我和校花吵架二十万次还不分手……神经病啊!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折叠手机早在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已被热议,但十年过去它才来到我们面前,而这次的到来不是概念也不是PPT,是攻克一系列问题的量产机,对于这款在市面大规模开卖的量产机它的体验到底如何?

我个人认为除了物理体验,这货还带心理体验。所谓的心理体验其实就是心理感受,但很多情况折叠屏给我带来的心理感受会试图“游说”物理体验——

因为我知道它能展开,所以我能承受它折叠后单手操作所带来的厚重,就像智能手机的时代打字已没手感这一说法,但所有人都能承受没有手感的键盘,所以折叠屏必然会比不折叠的手机重,从结构上也不难看出,毕竟电池都配两块,因此我对它g机身重量不纠结(iPhone11maxProg,诺基亚N76重量g)。

很多情况,我还热衷使用折叠起来的4.6寸副屏,尤其上班坐地铁坐公交,即便有足够的空间张开它来操作,或有位置坐着操作,我仍热衷副屏操作,包括玩游戏,你们没有看错,我还用它来玩游戏。

因为在拥挤的公众地方,折叠起来的形态能很好地降低其他人对我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ojiyaa.com/njysh/7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