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闭门讲话曝光曾经干掉山寨手机,下一步
京东运营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746.html 最近行业大佬们跟商量好似的,纷纷“撞话”。雷军、马云放话说新零售即将来临,刘强东表示“新零售不就是我一直干的事吗?” 新零售到底是个啥? 小米的春季闭门研讨会,雷军说,新零售的本质是互联网带来的效率革命,小米曾经跟国产手机干掉了山寨手机,下一步,干掉山寨店! 除了交出新零售答案,雷军说的这三个点也挺让刀哥震惊! 小米面临的是亿、0员工的坎,存在多维度的复杂、痛苦! 小米之家坪效达到每平米26万人民币! 供不应求就是交付有问题!现在我亲自抓! 雷军说,不重视新零售的效率革命,是很愚蠢的。 痛并霸气的雷军,在闭门会上,到底说了什么? 以下内容来自雷军演讲实录,有部分删改,重点已突出: 大家对我们的认知很奇怪,实际上小米的痛苦在三个地方我发现,现在大家对小米的认知很奇怪,一方面对我们要求巨高,一方面对我们要求又不高。 实际上,我们的痛苦在什么地方呢? 第一,员工过万,再不变革压力就大了。在去年11月,小米员工过了一万人。据我的观察,很多公司在一万人的时候,如果不做组织结构再造,不改进精细化管理,这个企业压力就很大了。 第二,如何跨过千亿的坎儿。今年小米的销售额马上过一千亿,很多企业家朋友跟我说,一千亿是个坎儿,理顺了能过一千亿,理不顺这一千亿就不行,甚至涨到亿,给你再掉到亿折腾好久。 当年美的,干到多亿以后,也是主动减速,减掉、亿做的不好的业务,才换来这三年美的一直保持高速成长。 第三,多维度的复杂度。最近我在内部讲了,N的四次幂的复杂度。 我们原来强调,手机只做一款,现在变成了10款; 我们销售渠道原来只做小米网,后来在年7月先做了小米天猫官方旗舰店,年我们开始做京东这个销售渠道; 销售区域从中国扩大到覆盖了20几个国家; 品类从手机品类扩充到20、30个品类; 这四个纬度发展以后,我们所有的人其实都面临很大的挑战,这个挑战看起来很简单,仔细一想还是挺复杂的。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过去6、7年都在做手机,你要问我手机市场销量,我能够倒背如流,连小数点后3位都能说出来。 但是你要问我笔记本,电视,空气净化器市场有多大,很难回答。这就是多品类的复杂。 这也是为什么最近两年,我自己觉得挺痛苦的,管理层也觉得很痛苦。 团队过了一万人,销售规模在一千亿的坎儿上,还面临多维度发展的复杂性,小米,正处在这个横竖都不舒服的阶段。 小米现阶段的突破重点:技术、管理以及交付这个阶段既要考虑复杂度,又要专注突出重点。小米今年进入了三大工程攻关阶段。 在未来3到4年时间里,小米能够拥有万项专利 工程一:技术创新,就是要成立技术委员会,专项管理核心技术的中长期研发,和各种预研工作。 对一个整个创始团队全部是20年研发公司来说,我们从来认为技术就是基础,所以在初期的一年半里,公司里所有人都集中在研发部门。我本人以及其他五个联合创始人都是做技术出身的,到今天为止,平均有20年的行业经验。 所以我们过去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上讲的比较少。但最近这半年,我们沟通完以后发现小米其实做了不少技术创新。 第一个创新是MIX。其实这是一款概念手机,可能你能找到它很多的缺点,但其实这只是作为概念手机设计的,我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要大规模量产。 我只是想试一试,手机有没有可能做成全面屏的,最后,MIX成了全球第一款全面屏的手机。 同时,我在这款手机上又试了第二个创新——全陶瓷。 全陶瓷把手机加工的工作量又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在材质上实现了突破,但要大规模生产也很困难。 所以这个手机最核心的两个创新点,第一个是全面屏,第二个是全陶瓷。 前天我们又发布了小米自研芯片——松果澎湃S1,这款产品大概是两年多前开始研发的。 我们还有很多的核心技术,正在研发之中,投入了多支队伍,未来大家陆续能看到他们的成果。 在专利这一块,截止去年底的时候,我们的授权专利是项,其中一半是国际专利,这个数字并不大。 因为专利申请需要2到3年,前几年我们都是一项、两项,20、30项,结果去年一年获得的专利就有项,开始进入了爆发期了。 我们去年申请的全球专利超过了项,虽然现在通过率不会达到百分之百,但是最终比例应该还是会蛮高的, 也就是说两三年以后,小米这几年在专利上的积累,就会爆发。 因为专利的维护费用很高,每年都要交专利维护费,所以这些巨头也都是保持三万件到四万件就差不多了,因为每年要花很多钱,距离这个标准,10年之内,小米是有机会达到(巨头标准的)。 在未来的3到4年时间里,作为一个全球技术公司,能够拥有万项专利,我们就可以有一定的话语权。 所以这将是我主抓的第一个方面,叫技术委员会和技术创新。 小米模式,品质是前提,失去了品质谈性价比没有价值 第二,品质是个系统工程。 开年的前两天,我开了整整的两天会谈的就是品质。 小米杀到手机市场,就是靠品质击败了山寨机,就是靠品质杀开了一条血路。 原来在品质保证上,我们用的方法是找一流的供应商,几乎是买最贵的元器件,用最好的工程师。 以前是这么干的,以后我们也不会舍弃这一点。 小米模式,品质是前提,失去了品质谈性价比没有价值。 供不应求就是交付有问题,我现在直接管 第三,交付。 创业的前5年,小米总是极度缺货,从来没有正常供应过,也被友商扣了个帽子叫“耍猴”。 好不容易供应正常,又面临各种品类问题,总之经常是焦头烂额的。 去年我直接管理供应链之后,仔细琢磨了一下,发现把供应链管好也是系统工程。 交付作为抓手,除了跟生产目标计划有关,它还跟几个环境有关: 第一个是销售预测,今年我们要求的销售预测是12个月的,就是要预测全年的。我们现在规模太大,如果不做好全年规划,需要生产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货。 我们现在已经在做明年全年的规划了,就是年开始做年的全年规划。 第二个是供应链规划。今年7月1日我们就要开始做整个供应链规划,需要生产那么多只手机,要完全可控这个事情,没有提前量和系统的安排是做不到的。 第三个是还要强化我们的IT系统和IT设施。 所以今年第三项重要工作就是抓交付,就是我要生产什么东西,这个东西能供应的上。 我们的同行他们过去老是在谈交付,后来我终于明白了,我们所谓供不应求就是交付有问题,反正我现在直接管也没有什么借口。 我所谓的直接接管就是我挂帅,还在行业里找了很多的优秀人才来帮我们一起干。 所以在手机重点业务上就这三件事,就是技术、品质和交付。 小米的新零售就是,干掉山寨店!今天的零售形势,线下一定是主旋律,因为线下有它的优势。 在去年同一天,我上午在会上讲了新零售,下午马云在另外一个会上讲的也是新零售,也就是说我们的思路走到一起去。 电商是一种只是高效率新零售,我们不能这样狭隘的理解电商!我们要用互联网的技术、方法论,重构整个零售。 所以从去年年初,我开始用互联网思维思考该怎么干,最后取得了突破——就是小米之家全部自营。 在中国所谓的连锁店,绝大部分都是叫挂牌子的店,挂你的牌子,从你这儿订货,就叫专卖店、加盟店,这个动辄每个家有3万家、5万家、20万家。 但这并不是真正注重运营效率,自营店的本质是全部都自己管控,利益一体化。 这就意味着每个零售店里面,小米管理,小米发工资,小米负责房租,小米负责定价,所有货架上的货全是小米的。 看起来说这好象是计划经济,不是市场经济,但是你真的管好了,这个计划经济远超过了市场经济。 小米之家坪效:每平米26万人民币! 诀窍就不展开讲了,我就汇报一下结果: 今年一月份,地处北京清河的五彩城购物中心给这里的小米之家发了一个全优之星奖,就是在他们所有的指标里,我们都排第一。 五彩城10万平米,小米之家平米的面积只占五彩城的四百分之一,去年10个月的营业额,占了五彩城购物中心全年营收的十四分之一。 这个小米之家只开了10个月,还是在地下一层,不仅不是最好的位置,还属于中等偏差的位置。 去年年底的时候,小米之家的店面平均面积都是多平米,51家店里面,有8家一年营业额超过了一亿。 我们很多小米之家店的表现都很好,现在做到了所有零售店的单店成本,控制在7%以内,含总部成本大概在9%以内,什么意思呢? 就是一百块钱的东西,你卖块打平,卖就赚一块钱。最能说明效率的坪效目前稳定在每平米26万人民币。 根据国美、苏宁的财报可以看到他们、平米的店一年做到多万销售额,我们任何一个小米之家店的销售额平均都是多万,相当于1.5个国美或苏宁的、平米的大店。 我今天早上看新闻,乐天在中国开了家巨大的超市,每个店平均下来年营业额1.2亿左右。如果数字属实,那么两个小米店就能够抵它一个几万平米的超市。 我的梦想就是效率革命!我上次也跟大家交流过,我的梦想就是效率革命,推动整个中国提升效率,推动整个各行各业改善效率,用的是鲶鱼效应进去搅合,这么一搅合大家就动了。 我上次讲了一句话,但是媒体在报道的时候是不完整的。 回到五年前的国产手机时期,那时大家的质量真心挺烂的。 小米在产品设计、品质、性价比等一整套上的先进模式,我觉得是极大地影响了同行,并且推动了全行业进步。 通过进去搅合的这套模式, 我就是想推动整个中国, 在各行各业改进效率! 雷军:我这十年来的思考 「我这十年来的思考」,咋一看这标题也太稀松平常了,以至于投投自己都纠结了好一会儿,通读过多遍文章,便越发觉得本文并没有讲述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不过都是雷军先生回眸过往,展望未来,让自己当初的担忧、判断、探索、憧憬、感悟的故事自然呈现罢了,因此也就觉得理所当然了。记得投投曾向一好友发问:“你说,雷军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少不经事的我们,讨论了半天也没得出一个因果所以。 前段时间有幸跟一位老前辈交流,他说了一句话似乎帮我找到了答案。老前辈笑着道:“那些成功做出独角兽企业的创业者,这类的人大多都是天生的,他们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可以为了等这个机会,默默付出别人难以想象的代价,最后就只是为了这一仗。” 1 我的一个感悟 10年前的时候,我其实也觉得压力巨大。 因为当时中国市场上最厉害的是三大门户,BAT的格局还没有形成,我们觉得有这么厉害的三大门户压顶,他们看起来好像什么都做,中国的互联网创业好像已经没有机会了。但当时我就努力去想10年后的市场会有什么样的风景,想未来10年互联网将会如何打破三大门户垄断的局面。 但我真的没有预见到BAT能这么快,就形成了比三大门户大十倍几十倍的格局。 下面我将给你详细分享一下,我这10年来做的一些思考。 2 判断 10年前的我就想,如果我们选一个新的创业机会应该选什么? 因为当年我是一个手机的发烧友,我认为手机上网是未来的趋势,所以我锁定一个机会,我认为未来10年是移动互联网的天下。那是10年前我形成的一个判断,有了这个判断我就在想,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10年前当时的环境用的2G网络,那么慢的带宽,当时的手机是诺基亚,上网很困难,输一个网址难于上青天,我自己拿自己的诺基亚手机上网真的苦不堪言,但是我坚信这是未来。 当时我的策略是什么? 我想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用手机上网,让我们去做移动互联网是很难的事情,所以我当时心想,自己一定先要去市场看看到底有没有人做移动互联网。于是我拎着一大袋现金满大街找移动互联网公司谁在做,今天说起来很可笑,我找的第一家公司就是3G门户,后来3G门户选了IDG没选我。 因此我接着找第二家、第三家,最后找到了深圳一家小公司——乐讯,投了万的现金,我跟他们谈我就是来学习的,我愿意掏万的学费,想搞清楚谁在用手机上网。10年前有没有人用手机上网呢?我看数字表现很好,我就纳闷,是什么人用这么难用的手机,这么慢的带宽上网,结果投完了之后我才搞清楚。 我当时也没有做DD(DueDiligence,尽职调查)就直接交了万人民币学费,我想搞清楚什么叫移动互动网。结果是哪些人在用呢?他们告诉我是学生、军人,是农民工,我说这些人为什么用手机上网呢? 他们说军队不让用电脑,军人只能用手机,还有些调皮的学生上课的时候用手机上网,一些在工厂里的工人,他们也用手机。所以我投完以后发现这次移动互联网跟以前的互联网不一样,之前的互联网是精英阶层驱动的,但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是所谓的「三低人群」,也就是草根阶层推动的。 *现实中的雷军先生不善言辞,语言往往要比思维慢半拍 3 小米 6年底我认为如果有一个让手机更好上网的工具,这就能够推动整个移动互联网的进程,所以我就看到一个工具叫UCweb,当时融资的时候这家公司见过二三十家VC,没有任何人觉得这个有价值,我当时就觉得很奇怪。 我跑过去跟UCweb的人说,要不我帮你们去找VC聊一聊,也许大家对这个趋势的判断是不准确的。结果公司的Founder(创始人)问我一句,你愿不愿意投资,我说如果你愿意找我投资,那太好了。 我当时毫不犹豫就投了,因为我之前已经投了几家移动互联网公司,而且价钱非常便宜,大概多少钱呢?50万美金占20%,这个价钱今天看起来不可思议,今天已经涨到10倍以上,我就投了50万美金占20%,当时公司很小很小,但是公司已经展现出了很好的未来。 当我们投了UCweb之后,我们一步一步感受到巨大的增长,所以我们越做这件事情,越坚信这一点。当然中国的移动互联网市场真正被撬动是年,智能手机开始在中国一步步被普及,然后移动互联网在一夜之间就迸发了。 所以在年4月份,我就决定创办小米公司,因为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我对互联网如此热衷,它给了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机会呢? 在那个时候,iPhone很强大,我坚信像安卓这样开源的OS(操作系统)会在市场上流行,一定是个巨大的机会。所以在当年最好的机会是做安卓手机,而且是用全新的互联网思维做,我觉得这个机会千载难逢。 当然,做这个机会的时候,我又看到了第二个机会,我看到了QQ在手机上很难用,所有人都需要一个更先进的即时通信软件在手机上,很多人说手机上聊天没有在电脑上聊天方便,我的观点恰恰相反,为什么? 因为我认为手机就是通讯工具,理论上手机的聊天一定会比电脑上舒服,为了实践整个移动互联网的生活方式,我从7年开始几乎没用过电脑,我所有东西都是在手机上完成的。 我深刻地意识到这个机会有多么重要,于是我们就做了米聊,当然,米聊在前半年的数字是好得惊人,很快我们就撞上了BAT,之后我们就把这个业务弱化了。 所以在年,整个中国移动互联网开始起飞,短短5年时间,整个移动互联网在中国已经极其普及了。当淘宝,天猫,京东说手机上的用户购买的比例都超过了60%,今天大多数人在电子商务买东西都是通过手机,我觉得这个真的是太恐怖了。 4 角度 我记得4年前,有一个天才创业者来找我,他叫王珂,他说不知道做什么,我说你应该做移动电子商务,做手机上的电子商务,在4年前电子商务没多少人做,但我坚信大家未来有一天会在手机上买东西。 他在我的建议下做了口袋购物,之后又做了微店,如今是中国市场上最成功的创业项目之一。今天整个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已经是非常普及了,没有人觉得移动互联网是很酷的东西了,它已经变成和空气水一样在中国变得无处不在了。 刚才我讲的这些巨头的诞生和迅速壮大是跟智能手机的普及息息相关的。今天我们要在极度沮丧的时候,努力张望到未来10年的风景,同样我是觉得未来10年机会还非常多。 但每一个机会背后你一定是要看到,到底是什么因素在推动这些机会的变化。我认为移动互联网表面上看已经没有机会了,BAT以及小巨头,好像他们就是我们整个天空,没有一丝透气的机会,其实我真不是这么看的,我认为移动互联网的革命第一个阶段刚刚结束,未来的阶段刚刚开始。 中国传统的零售业原来的低效率,以后可能会非常快地被智能手机上的IT系统一步一步的替代。智能手机最伟大的是什么呢?就是把整个原来极为复杂的PC操作变得非常容易。 无论是小孩、老人,无论城市、农村每一个人都有机会,都能够用智能手机开始用IT技术,开始上网,开始接受更多的信息。我认为这个会从骨子里改变中国社会,如果你的出发点是这么想问题的话,你会看到未来10年还有更广阔的天地。 *他曾坦言人生的最后一件事情,就是做小米 5 农业互联网 不知道你了不了解中国的社会,中国社会13.6亿人口,有8亿农民,农业在中国占据非常大的比例。 过去两年智能手机变得便宜了、普及了,4G网络已经普及到绝大部分村庄了。智能手机让大部分教育程度不高的农民也会用智能手机以及IT技术了。 因此我们认为农村互联网的机会比今天所看到的中国互联网机会的规模,还会再大1倍以上,因为人口基数跟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有人可能会有困惑,中国农村的基数虽然很大,但是消费力没有城市这么大,真的有这么大机会吗? 我是觉得看农村互联网不能仅仅只看农村本身。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农村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概念,我们先想一想,我们在城市里消费的所有农产品,整个流动环节就让你瞠目结舌。一个苹果在产地5毛钱,我们超市和水果摊买到的时候已经变成5块钱,就有10倍的价格差距。 而且农产品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对称,今天这里信息丰收了,卖不出去过剩,明天那里又歉收了,怎么让这些信息无缝被打通,我觉得有巨大的机会。 在城市农产品的消费怎么帮助农民生产,我觉得这是第一个大的机会;第二个大机会是农民自身的消费。今天中国的农村和城市里我觉得差10年到20年。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可能已经很习惯用淘宝了,淘宝上有万种以上的商品,但大部分商品都不送到村子里,那么农村需要的电子商务跟我们在城市里看到的东西不一样,他们用的商品不一样,甚至他们用的产品不一样。 其实在过去几年,我们在做农村市场调查时,看到他们常用的APP跟我们在城市里看到的略有差异。我们看到在一个村子里,村头有一个小卖铺,有免费wifi,有一群年轻人坐在那用智能手机,这是一个典型的场景,在这种场景下,我们发现用快手的人很多。所以快手在过去一年半中获得了飞速地发展。 因此我觉得农村市场中应用的机会也非常多。当然,像互联网金融在农村的普及,因为金融产品在农村普及度也差很远,我就不展开讲了。 我有一个基本观点,不仅是阿里和京东才能讲农村电商,我认为在未来十年,农村会有发展的巨大机会,这也是各行各业的机会。在过去2年多时间里,我一直在思考,一直在推动整个农村互联网的进步,在这一点上,我们也看到了有个别公司已经到了巨大的规模。 这一次的机会在中国互联网里面会延续10年以上,会有好多波的机会,这个趋势在过去2年才刚刚开始。 6企业级服务市场 刚才我谈到了农村互联网的机会,再分享一个我经常思考的企业级服务市场。 其实在中国企业级市场就没有真正做起来过,那些目前做的较大的企业级应用的公司,像用友、金蝶,今天的规模跟美国巨头相比,至少差倍。为什么? 因为中国的企业管理者、老板们,他们以前很少用PC,但是他们现在用手机,他们希望在手机上看到财报,看到每天的销售数字。所以如果老板自己不用IT系统,其实IT系统在企业内部推行的难度很高,很容易做成一个摆设,所以智能手机的普及使企业主管理公司成为可能。 其次随着中国现在劳动力的成本在迅速增长,过去我们人工成本很低,多雇几个人就好了。但是在今天北京的薪酬有时候跟台北和东京比,好像还是贵不少。 在这点上,我们运作成本压力很大,同时这个压力下,又马上就诞生了很多新的机会。我认为未来十年,在移动互联网上做企业管理软件系统的机会非常大。当然,今天可能有几百家公司还在做,但是没有一家真正做大的。 同时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中国又诞生了新机会,就是工业互联网。因为中国是世界制造大国,在这么大的制造机会下,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在提高,对环境保护要求提高,这是中国必须进步的。 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这就意味着我们对采用机械化、自动化设备提升产能的需求提高了,所以工业互联网的机会在中国已经开始了。 7 投资环境 我认为如今可能也是我们大规模投资创新和颠覆性产品的机会,因为创新、颠覆性产品需要时间。 在资本过热的时候,市场不给你时间,有的融资能力强砸一大把钱就把你砸死,这样一些好的创意就被扼杀,你的积极性就被扼杀,现在市场较为低迷,反而给真正想创新的创业者创造了较好的环境。 过去的几年,我们讨论项目的时候大家把很重要一条列上去了,叫融资能力,过去20多年我一直在创业,但我从来没有把融资能力作为衡量一个项目好和坏的标准。我后来一想,如果在一个复杂的市场里面,大家都是ToVC,只能比谁的融资能力强谁就厉害。 但本质上投资人还是希望创业者真正面对消费者,真正面对客户,给客户带来价值的,而不是我们做些很漂亮的数据图给VC看。 我相信随着我们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这短时间的低迷,对创业是个大好的机会,对投资也是一个大好的机会。 来源:互联网,由e-made制造业电商重新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免责声明:本文系网络转载,不代表本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ojiyaa.com/njywx/8728.html
- 上一篇文章: 元诺基亚推真无线蓝牙耳机Noki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