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家治疗白癜风最出名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邱国鹭是我在厦大经济系的前辈(他那个年代叫财金系),也是我一个师兄推崇的前辈。该师兄曾经告诉我:如果要学习价值投资,那就把邱国鹭的文章研究透就行了。

我拿到了一份12万字的邱国鹭的文集和访谈录,并从中整理了他的投研框架。他的文集解开了我一直困惑的三个问题:

价值与成长到底是什么关系?我们到底要选便宜、低增长的成熟行业,还是高增长的行业?如何判断行业的拐点?我如何能在年的时候买入茅台,而不是现在?个股与行业到底谁更重要?到底是个股为王还是赛道为王?

接下来的笔记中我将逐渐回答我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

1,邱国鹭投研体系的大致框架

邱国鹭的投资三要素即品质、估值、时机,也就是找到好的标的,在合适的价格、合适的时机买入。但是择时很难,所以可以淡化这个因素,强调品质和估值。

那么品质是什么呢?就是好行业、好公司、好管理层。时机和宏观环境有关,宏观(如流动性、政策)影响市场行情,这部分不是不要管,只是由于难以捉摸,邱国鹭、巴菲特等人都觉得不好把握,何况我们凡人,所以这部分可以弱化。

2,行业

这里回答了我前面提出的一个疑问:个股与行业到底谁更重要?到底是个股为王还是赛道为王?

在我与其他一些价值投资者的交流中,有不少人认为行业是不重要的,是可以忽视的,毕竟个股为王,然而答案是,行业和个股不是鱼和熊掌的关系,如果你能找到行业、个股都不错的标的,为什么非要争个谁更重要?

邱国鹭把买股票比喻为买房子,我觉得是很贴切的:虽然我们最终买的是房子,要考虑房子的方位、采光、品质等,但不可否认的是,小区(行业)对居住体验影响很大。中庭如何?有没有停车场?都是什么样的邻居?有没有学区?周围吵不吵?并不是说因为我们买的是房子,就可以忽略小区。

大环境影响小环境,买房子之前先看小区,买股票之前先看行业,不要搞出个鱼和熊掌的选择题。选股票一定是先选行业。就像买房子,社区不行,房子再漂亮也不行。公司本身再好,只要这个行业不好,一样很难涨起来。

所以不要再争什么赛道为王、个股为王,争这些的不是掉书袋就是外行。应该是:行业优先,落实个股。

那么,行业数据看什么?不同投资者对行业数据有不同偏好,有的喜欢增长率、渗透率,邱国鹭喜欢的是行业格局。

(1)先看商业模式

不同的行业,商业模式不同,这部分比较难的地方是过于定性,何为好,何为不好,是见仁见智的。结合我之前写的坤坤的投资方法(参考“投资林教头”过去的文章《看完5万字的张坤文章合集后,我整理了他的投资方法》),我写过一句话:

什么是好的商业模式?就是能够创造现金流,同时需要很少的OWC和CAPEX。

好的商业模式,一句话,挣钱要容易。那么什么是钱?就是自由现金流。那么影响自由现金流的因素是什么?EBIT、OWC、CAPEX等。

(2)行业是否存在门槛?

这里可以用到的工具是波特五力模型。

一个有门槛的行业,龙头可以持续获得较为稳定的市场份额和回报率,林教头之前的文章也讲过,不赘述。一个没有门槛的行业,龙头无法稳定获得高回报率,完全没有投资的意义。

(3)最重要的,是行业格局刚开始明朗的拐点

这里是我觉得最有价值的地方。之前我们都明白,最好这个行业的格局清晰、稳固,龙头有稳固的地位,此时买入龙头具有确定性,但如果仅仅如此,根本无法获得超额收益,因为此时的龙头早就获得了高溢价。

邱国鹭的文集中,回答了我的第二个疑问:如何判断行业的拐点?我如何能在年的时候买入茅台,而不是现在?

有的人以增速、渗透率作为拐点,而邱国鹭以格局刚开始形成作为拐点。一个行业的增速开始放缓的时候,可能是赛跑的结果刚开始明朗的时候,此时龙头开始出现,行业集中度开始提升,CR3约50%且利润开始增加,其他公司则盈利下降,行业开始出现明显的分化。

为什么以行业格局而非行业增速作为参考?因为格局决定结局!

一般人喜欢以增速作为参考,也就是追成长股,但这里有个问题是,这个时候可能赛道很火热,但个股并没有跑出龙头,你重仓的那个标的最后可能会证伪。就像这张图画的,一开始大家都去追热点,但是最终可能迎来泡沫后的大跌,等跌惨之后,才是格局开始形成的时候,这个时候开始出现了确定性。

邱国鹭有句名言:“宁数月亮,不数星星。”寻找行业格局刚刚开始清晰的行业,其实是寻找初升的月亮。年的茅台就是初升的月亮,现在的茅台依然是白酒的龙头,确定性很高,但是时机明显不如年的好。

(4)判断行业格局的发展趋势

行业格局初步形成,接下来会怎么样?龙头还能继续集中吗?

最好的格局是月朗星稀;其次是一超多强;再次一点就是两分天下或者三足鼎立;最差的是百花齐放、百舸争流这种高度竞争的行业。

越集中、越垄断,龙头越是一骑绝尘,越好,最好是格局形成后,第二名怎么跑也跑不上,这是最安全的。

(5)行业空间(行业生命周期)

在一次访谈中,邱国鹭提到要看行业空间,我读完觉得他说的其实是行业生命周期。他的原话是这么说的:

中国过去15年走了美国年走过的路,美国在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每个都用三五十年,而中国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加在一起15年完成了,我们变化很快,我们可以用三年时间使用了美国一个世纪用过的水泥量。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必定有一些行业的成长空间是有限的,有可能已经是夕阳的行业。我们在行业上要避免这些夕阳的行业,同时还要避免刚开始百舸争流的行业。

很明显,这里说的其实是行业的生命周期,这个空间指的不是绝对规模,而是“还剩下多少规模”,即当前的渗透率有多少,还剩下多少。太早或太晚都不行,太早即所谓的百舸争流的行业,此时还没有初升的月亮,都是炒概念,比如现在的元宇宙;太晚就是夕阳行业。

问题来了,什么叫夕阳行业?银行、地产算不算?如果算,邱国鹭为什么经常提到看好金融和地产?

夕阳行业和传统行业是不一样的,很多人喜欢搞混淆。夕阳行业的特征是它是被替代的需求。比如数码相机出来了,胶卷肯定没活路,智能手机出来了,诺基亚肯定没活路,但是银行、房子是人们一直需要的,到现在都没有发现什么行业可以替代银行和地产。

所以要避免太早和太晚的行业,最好是月亮初升的行业,此时行业刚过拐点,进入成长期或稳定期,还是有发展空间的,关键是此时确定性高,龙头已经跑出来了。

那么,怎么看空调行业?空调渗透率目前%,但人们又离不开空调。格力的争议一直很大,有人觉得它就是烟屁股(比如我写的《格力电器的全新估值方法(附估值计算结果)》),有人则认为它没戏了。

还是那句话,投资不是学术,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鱼和熊掌的问题,有纠结这个的时间,不如去找那些正处于行业格局形成初期的行业。

不过从邱国鹭的文章上看,成长性是必要的,否则容易掉入价值陷阱。

(6)是否具备技术上的稳定性

在科技大发展的今天,技术的重要性不能不考虑。

技术最大的特征在于颠覆性,一个新的技术路线的提出可能完全颠覆你以前的护城河。空调的技术就比较稳定,而电视的技术则一直在变化,一会CRT,一会LED,这样的企业会面临大量的CAPEX,花大钱投资的生产线可能过两年又要更换,不投就落后,投了就吃掉现金流。

3,公司

对公司的判断,我个人觉得较为简单,其实难点还是前面说的行业。对行业的判断需要更为宏观的视角,且行业的拐点不好把握。我个人判断公司的最主要因素是竞争优势(护城河),表现为定价权。

(1)门槛+成长

邱国鹭眼中的好公司,一言蔽之:门槛+成长。

这个观点弥补了传统价值投资只看护城河的不足(但不否认护城河是最重要的),和李国飞的思想异曲同工。(见“投资林教头”之前的文章《看完李国飞写的3.2万字的文章,我整理了他的投资框架》)。

门槛就是它做的事情别人做不了,最让对手不爽的是,别人做不了的事情,它还可以重复做。前者决定了回报率,后者决定了成长性。

关键问题是,这里的“重复做”,指的是重复加强其竞争优势的行为,而不是跑到一个自己没有优势的战场上去开拓所谓的第二增长曲线,这样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如果真的要做选择题,宁要有门槛的低增长(不是不增长)。

(2)做规模的朋友

这家公司增长下去,是越来越好,即李国飞说的“熵减力”,还是越来越臃肿?

用人话来说,就是是否能实现规模经济?边界有多大?其实这还是一个商业模式的问题。比如微软是卖产品的,边际成本为0,容易带来规模经济效应,而外包公司则依赖人海战术,营收的增长同时也依赖人力成本的增长,所以此时可以综合看营收、净利润的CAGR,及人均创收、创利的指标来判断。

(3)本质上是定价权

这一点和李国飞也很像:公司牛不牛,就看能不能提价。

前面的一堆分析,最终都要落实到这个点上。为什么要集中?为什么要有门槛?如果还是没有定价权,那么一点用都没有。钢铁是不是有规模经济效应?可是钢价涨一点就要被上游的铁矿石赚走,定价权通过行业分析的波特五力模型也能看出来。茅台牛不牛?的市场指导价根本买不到,这就是定价权。

最牛气的公司,就是那种舍我其谁、非我不可的,具备不可替代性,在波特五力中存在绝对强势地位。波特五力模型的定性分析+应收、预收等财务定量分析,是判断公司定价权的方法。

寻找初升的月亮,本质上就是寻找尚未被发掘的定价权。随着月亮越来越大,定价权要越来越强,否则没有意义。

4,管理层

管理层的考察如下图。

战略要看是不是聚焦,眼光是不是准确,是不是靠谱,是不是在加强自己的竞争优势。林教头很早的时候写过一家名字以M开头的公司,是一年转型一次的战略狂魔,后来这家公司果然出事了。

战术层面分两个情况。

-亿左右的小公司,主要靠个人英雄主义,老板即天花板,没有眼光和胸襟的老板很难继续做大,此时可以调研一下中层,看看他们是否崇拜自己的董事长;过了亿,这家公司再靠老板自己就会累死了,此时更重要的是看机制,秘诀就是看中层的KPI,从KPI去分析公司的导向是什么样的。如果一家公司做了很久都没有突破亿市值,可能行业和公司都有问题。

巴菲特说喜欢找“傻子都能管理的公司”,于是很多人就以为管理不重要,其实不然。赛车手和赛车一样重要,但不可否认的是,普通人开着布加迪也能大概率跑赢开着五菱宏光的舒马赫。

5,估值

这个部分解答了我的第三个疑问:价值与成长到底是什么关系?我们到底要选便宜、低增长的成熟行业,还是高增长的行业?

这依然不是一个鱼和熊掌的问题。本质上,投资就是公司未来的成长价值要大于现在的价值,现在的价值要大于现在的价格。即:VnV1P1。

差别无非是,对于成长股而言,未来的价值远大于现在的价值,而你买入的价格可能没有太多折扣,即:VnV1P1。

对于价值股而言,未来的价值依然要大于现在的价值(成长是必要的),但是你买入的价格折扣够大,安全边际够大,即:VnV1P1。

这两个并没有冲突。

白酒已经进入成熟期了,但是高端白酒可以提价,基本上每年能随着人均GDP的增速一起提价,因此未来白酒企业的营收还是可以继续增长的,只不过成长性不如新兴产业。但是如果大家都不看好白酒,PE打到10倍以下,能不能买?当然可以买。

林园也说过,PE倍的股票能不能买?只要你算得清楚它未来的利润增速能到%,为什么不能买?

这依然不是一个鱼和熊掌的问题,前提是你要算得清楚。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成长股的判断难度确实更高。

邱国鹭一直强调“便宜就是硬道理”,但这不代表我们可以无脑贪便宜,要注意价值陷阱。

6,总结

写到这里,我想起《大秦赋》里的一个情节:吕不韦被贬官后,痛苦得半死,后来貌似是赵国找上门来,说吕不韦你来做我相国呗,秦国现在对你这么不好,我这边能给你任何你想要的。

吕不韦拒绝了,原因无他:你给我再多东西也没用,最后一统天下的必然是秦国。

投资也一样,一开始战国纷争,谁都看不上谁,商鞅变法之后,初升的月亮出现了,张仪就比较聪明了,虽然是魏人,但一心事秦,到了战国末期,吕不韦更是allin秦国,哪怕赵国过来献殷勤也不干。吕不韦不愧是大商人,如果他生活在现代,必然也是死死抓住龙头,宁数月亮不数星星的那一个。

另外就是,投资不似战国,在投资过程中,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因为A股现在有多家上市公司,不像战国时期只有7个国家,能选择的面太多了。为什么非要纠结赛道与个股之争?为什么非要纠结成长与价值之争?与其做取舍,不如找那些可以兼得的标的来得放心。

最后以邱国鹭的一句原话来结束:

着眼于对个股的深入挖掘,不应过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ojiyaa.com/njybj/11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