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炎专科医院 http://m.39.net/pf/a_4781506.html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本是王勃的诗句,后被毛主席引用到文章里,用以形容中国与阿尔巴尼亚当时的亲密关系。

20世纪60年代,与苏联和南斯拉夫两个周边强国全部交恶的阿尔巴尼亚与中国的关系急剧升温。阿尔巴尼亚为了防止被苏联和南斯拉夫入侵,开始着力打造强大的军队。其从中国也获得了数量庞大的军援。当然,援助不限于此,阿领导人每次见到周总理与其它访阿中国领导人都要哭穷,粮食,物资,援建,几乎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按照他们讲话,“你们有的,我们都要有”。自年至年,中国向阿共提供援款75笔,协议金额为多亿人民币,包括中国最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和唐山大地震期间。

然而霍查政府拿到援助,并不致力于改善国民生活,而是忙于在全国各地修筑了约40万个碉堡,经济建设停滞不前。中国的大量援助物资被阿挥霍浪费。闭关锁国的霍查,把阿尔巴尼亚领导成了全欧洲最穷的国家。同时,霍查也并没有念中国的好,一方面贪欲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还干涉中国与其它国家的外交政策(如坚决反对接见尼克松访华),80年代初,中国终于终止了这项长达几十年的畸形外交援助政策。

地堡像个倒扣的钢盔,即使在首都地拉那市中心也四处可见。其中有几个被改成了博物馆,就在市中心坎德培广场附近。但是对于那个年代的产物,兴趣不大,何况地下阴森黑暗,也就没有下去参观。

但是入口处天花板还是很绚丽多彩的。

说到颜色,不得不提起一位地拉那市长-埃迪·拉马。拉马在担任地拉那市长的时候以城市为画布,给许多建筑涂上颇具艺术感的颜色,让街道焕然一新。比如下图这个普通的居民楼,在市长的号召下变成一幅现代派艺术品。

同时他疏浚河流,整治公园,让这个90年代残破不堪的首都重拾活力,因而获选年的“世界市长”。拉马年当选阿尔巴尼亚总理,励志振兴经济,让祖国脱离贫穷。作为一个在这里短暂停留几天的旅行者,我都已经看到了他的努力。

地拉那的改变有目共睹,身处夜晚的Blloku区,会感受到三里屯一样的夜生活氛围。

(老规矩左滑看更多图)

以著名美国德裔作家布科夫斯基命名的酒吧里,除了印在墙上作家自己的一句话,下面这句话瞬间击中了我,成为我今后的座右铭。

FINDWHATYOULOVEANDLETITKILLYOU.

不知道是否找到,但我想我至少已经在寻找的路上了。

再来看看地拉那的“传统建筑”。我对这种融入社会主义风格的欧式建筑非常着迷。

阿尔巴尼亚历史博物馆墙上的壁画,描述了各个时代阿尔巴尼亚人战争的胜利,山鹰之国的子民,骁勇善战。

坎德培广场,相当于我们的天安门广场,广场上除了国家历史博物馆,还有清真寺,音乐喷泉,美术馆和这个阿尔巴尼亚的民族英雄坎德培,曾经带领人民抵抗土耳其入侵者。

广场上有很多会定时渗水的管道(视频中可看到),在炎炎夏日里湿润了地面,给空气降温,不失为政府的明智之举-虽然觉得那么多水还是挺浪费的。

喷泉,是孩子们的最爱。

在地拉那市中心,有座著名的“金字塔”,这不是埃及的法老金字塔,而是霍查政府时期为了彰显政绩修建的。

塔底下等待小伙伴的姑娘。

独裁政府被推翻后,此塔也遭到废弃,现在变成了人民户外活动的场所。年轻人都在上面玩儿起了跑酷。证明自己还年轻,我也必须跑一回喽~(视频里有完整过程)

塔顶风光不错。铁丝网的禁忌味道很令人着迷。

地拉那的红绿灯是从灯泡儿亮到灯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其实地拉那还是有很多看起来很破败的房子,比如青旅的这个楼,从外面真的有点惨。

楼道里也比较破。

在青旅打工的阿尔巴尼亚小哥是学习法语和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所以我们能顺畅的交流。他说以后想做导游,或者到国际公司工作,在这里祝他好运!

发了朋友圈大家都说他帅,那我就分享一下。

从独裁走向民主,从闭关锁国走向开放改良,希望这个国家和这里的人民,有朝一日能与其它欧洲邻国站在同一水平线上。

继续在卖艺也卖身的路上奋斗着。

苹果iOS用户专用打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ojiyaa.com/njykf/6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