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医院康复经历分享 https://m.39.net/disease/a_p1vdf9t.html

如果你是90、80、70后,那么一定存在着一个共同记忆:曾经新买回来的手机,要先充电10个小时以上才能开始使用。

这是因为,当时的手机所使用的电池都是镍镉电池,体积大密度小不说,还存在着严重的记忆效应,也就是新电池需要过充,才能激发最大的容量。采用这类型电池的手机除了充电麻烦,什么时候充也有讲究——要把电池用到没电关机才能进行下一次充电,否则就会会让电池容量下降,影响使用寿命。

看到这,不少人会感到奇怪,今天这篇文章聊充电,为啥一上来就聊电池呢?事实上,正是手机电池从镍镉电池转向了锂离子电池,才让手机的快充成为了可能,充电时间也第一次从10几个小时缩短到了3个小时以内,这算是第一个手机快充大跃进。

随后的功能机时代,诺基亚虽然引领了手机造型、手机功能的百花齐放,但在快充速度上,消费者和厂商其实并没有那么关心,毕竟在当时,手机没电了,换块电池就行了,并且当时的功能机(乃至一些塞班智能机)续航3-7天完全没问题,压根用不着一天一充,这是手机的充电功率大部分都是5V0.5A的2.75W功率。

消费者真正意识到手机快充影响使用体验,还得是初代iPhone和Android系统出现之后,手机一天一充,这充电太慢真的很影响使用体验。

于是,USBBC1.2应运而生。

说到这个USBBC1.2,它就是由我们熟知的USB-IF协会颁布的快充协议,支持5V1.5A,最大7.5W充电功率,也算正式拉开了手机快充的序幕。

既然体验了快充,用户当然就再也回不去了,但由于USB-IF的持续摆烂,7.5W的充电功率已经没办法在满足用户对充电时间的要求。

年,苹果发出初代iPad,首先支持5V2A充电,并且iPhone也能兼容,想不到吧,这时iPhone的快充首次领先Android。

隔壁的iPhone都用上了10W快充,Android这边的公有协议却还只能7.5W,高通终于看不下去了,年推出了QC1.0协议,提升到2A“大”电流,正式把Android手机的充电带入了10W时代。

然而仅仅刚过了一年,QC想迭代,继续提高大电流的方案就不可行了,因为当时几乎所有Android手机都在使用MicroUSB2.0接口,最大也就承受2A电流,想要进一步提升充电功率,只能往加大电压的方向走。

于是乎,QC2.0协议就把电压提升到了9V/12V/20V(20V为笔记本准备),在同样的2A电流下,最高就可以实现18W快充。

同时期的vivo双引擎闪充、三星闪充、华为FCP基本就是高通QC2.0的换名,本质上没有什么太大区别。

与此同时,有一家国产厂商没有跟进高通方案,而是继续走低压大电流的路线,这家厂商就是OPPO。OPPO也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既然现有硬件没办法走低压大电流,那就自己改:将普通MicroUSB的触点增加到7个,充电头整合IC电路,最终实现了5V4.5A的22.5W快充,这就是最初的VOOC闪充,搭配「充电5分钟,通话2小时」的营销广告,一下打造出OPPO手机充电快的形象。

持续摆烂的USBIF协会看到高通靠授权协议赚的钵满盆满,也按耐不住,推出了与高通QuickCharge相抗衡的USBPowerDelivery协议(即PD协议)。

PD协议可以说是USBIF协会牙膏挤爆的成果,最大的优点就是兼容性极佳,可以提供多种电压、电流组合,最高支持20V5A的W快充(同样是给笔记本用的),而在手机端,PD协议就只提供了5V3A的15W快充。

次年,Android旗舰上的USB-C接口越来越普及,而高通也正式发布了基于USB-C接口的QC3.0标准,加入INOV最佳电压智能协商算法,提供3.6V-20V电压,电流最大3A,最大支持12V3A也即36W快充,并且向下兼容QC2.0。

年,手机快充继续演进,这一年市面上的主流快出协议不止QC、PD、VOOC三家,而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态势:联发科推出PumpExpress(PE)协议、华为推出SuperChargeProtocol(SCP)协议等等。其中华为从FCP转变为SCP也用上了跟VOOC类似的低压大电流方案,好处是可以降低充电时手机发热;而PE主要是搭载联发科芯片的手机,其中以魅族手机居多(mCharge)。

这时候手机快充虽然多,但是基本都限制在了25W之内。除了在年末发布的初代荣耀Magic,带来了业内极为领先的40WMagicPower快充技术,5V8A大电流方案。不过嘛,这款手机的快充在当时也争议满满,因为其线损极大,到手机端的最大功率只有35W左右。

年,市面上更多的手机采用的是高通的QC大电压充电方案,这种提高电压的方式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高电压的的电流在进入手机电池之前需要进行降压操作,降压过程在手机内部进行,由于转换IC的效率问题,手机就会严重发热,这时能让手机进行高压直充的电荷泵技术就来了。

有了电荷泵的加持,就一下突破了25W快充的瓶颈。打头阵的正式推出了国产首款智能机的厂商魅族——在年初的MWC上推出了SupermCharge,11V5A,最大55W快充功率。

可惜,后续结果大家也都知道,寄希望于年量产的SupermCharge胎死腹中,直到现在,魅族旗舰的最高充电依旧最高只有40W,没能上到55W快充。

而真正让电荷泵普及起来的,OPPO功不可没,在业内首次使用串联双电芯电池设计,从OPPOFindX超级闪充版推出第一代50WSuperVOOC,到走量的OPPOR17Pro让50WSuperVOOC进一步普及。

随后的故事我们就很熟悉了,借助于电荷泵技术,快充功率从50W提升到65W、66W、67W…小米10至尊纪念版首发双电芯W闪充、荣耀50Pro首发单电芯W闪充、小米12Pro首发单电芯W闪充、realmeGTNeo3首发长寿版W闪充(双电芯)、iQOO10Pro首发双电芯W等等。

手机快充从最初的不起眼、没需求,到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厂商越来越内卷。

手机快充已经进入了10分钟时代,

接下来又该朝着5分钟以内而努力了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ojiyaa.com/njypp/12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