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曾称赞王传福为爱迪生、比尔盖茨和亨利福特三者的合体,尽管这种欣赏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但经历了新能源快速发展的年,我们都不能否认,比亚迪,走出了中国企业的“韧性”,也创造了自己的传奇。

王传福的创业,是“草根逆袭”成功的典范。大学毕业后被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录用并留院工作,26岁破格提拔为研究院副主任,是最年轻的处级干部。这足以证明其身上拥有的优秀特质。当然,仅仅有过人的专业素养还不够,成功者,往往还要具有发现机会的眼睛和破釜沉舟的勇气。

90年代初,动辄几万元的大哥大是身份的象征,其中的电池成本要上千元。而就在当时,日本因环境问题决定放弃本土镍镉电池生产,王传福凭借着自己的专业知识,认为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于是抛弃铁饭碗,年2月,在深圳一栋简陋的厂房里,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而这个公司就是比亚迪科技公司(BYD,即buildyourdream的英文缩写)。

电池制造的第一桶金

当时,一条成熟的镍铬电池生产线投资需要几千万元,而王传福的启动资金只有万,悬殊得让这场创业看上去有些天方夜谭,如何让不可能变为可能?王传福带着20几个员工,将生产线进行“拆解”,核心技术部分用自动化控制,其它环节由人工代替,无限降低成本,正是这种“半自动+半人工”的模式,让比亚迪以30%的成本优势击败了当时电池领域的三洋、松下、索尼等巨头。很鲜明的一个对比,当时三洋一块电池成本在4.9美元,比亚迪只需1.3美元。也因此,比亚迪获得了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全球知名公司的订单。

到年,比亚迪在镍铬电池、镍氢电池和锂电池领域,已经位居全球数一数二的龙头位置。而王传福给企业确定的扩张计划,则是从手机电池向手机壳等零部件进行拓展。但一次日本的考察,改变了比亚迪发展的既定轨迹。

当年,王传福在参观日本一家手机壳模具厂时,发现这个工厂竟然还生产汽车磨具,重要的是在生产过程中,除了加工这一道工序以外,其余都可以用手工来完成。而根据他既往的经验来判断,凡是与人工有关的,中国一定有优势。

“当我发现比亚迪也有做汽车的市场机会时,我冲上去都嫌慢,我要扑过去”王传福曾对媒体如此描述当时的激动心情。

年1月23日,深圳比亚迪公司,通过旗下的香港主板上市公司比亚迪股份,以2.54亿港元(约合人民币2.亿元)的价格收购了西安秦川汽车有限公司77%的股权,同年5月15日,西安秦川汽车有限公司更名为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

实际上,在电池领域风生水起的比亚迪,在这场收购中,并不为外界所看好,投资者纷纷指责其过于激进与冒险,并以退出投资为威胁,而就在收购当天,比亚迪股票暴跌21%。

不难发现,比亚迪今天的成功,与王传福的这种堂吉诃德式的理想主义与冒险精神是密不可分的。年,也可以看做是中国汽车制造崛起的元年,当时丰田、日产、本田等15家国际知名日本汽车企业嗅觉敏锐的开始在中国进行调研,制定投资生产计划,合资的丰田、本田、日产、马自达等首款车型纷纷在这一年下线,豪华品牌宝马、奔驰进入中国市场,吉利跑车美人豹下线,长城汽车香港上市……但与这些车企不同的是,比亚迪颠覆了已经约定俗成的采购组装模式,套用“电池模式”,自己干。

人海战术的红利

杀入汽车领域的比亚迪,把电池领域“小米加步枪”的成功模式带了过来。

在当时的王传福看来,“汽车说穿了不过就是一堆钢铁”,这与吉利李书福的“汽车不过是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的言论异曲同工,虽然后来证明汽车的技术门槛并没有那么低,但背后传递的实际也是那个时代创业者的一种敢拼精神。

在收购秦川汽车后,比亚迪开始快速构建自己的造车王国,在西安建厂,深圳成立营销公司,快速扩张门店,制造爆款车型。

当时比亚迪将推出的第一款自主设计车型命名为“”,但是“样品”出来后在全国经销商大会上被指“巨丑”,所以实际还未推广就直接被否认了,几亿的研发成本付之东流。于是,比亚迪直接简单粗暴的将模仿作为打开市场的首要策略。

为此,比亚迪买来几十辆二手车进行拆解学习,同时,还花巨资购买当时市场上的最新车型供工人研究,其中不乏奔驰、宝马等豪华车型。最终,将第一款车模仿对象的定位确定为“丰田花冠”。同时,为了最大化降低成本,采用了自制模具垂直整合的模式。据了解,比亚迪在上海的松江实验室,设备只有一两台进口,其余全部根据进口设备进行自己研制。用王传福的话说,除了轮胎、玻璃等少数标准件,比亚迪几乎所有配套产品,如发动机、减震器、座椅、车灯、雨刮器等,都可以部分或者全部由自己生产。

年9月,比亚迪历史上第一辆可以称之为“辉煌”的F3正式推向市场,这款被看作与丰田花冠同出一辙的车型,售价7万余元,价格仅是花冠的一半,同时配置极为丰富,包括自动空调、真皮座椅、天窗、导航等一应俱全,对市场的冲击力可想而知。

这种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也让比亚迪在造车领域享受到了一波竞争的红利,甚至当时比亚迪汽车电子及零部件事业部总工程师罗如忠在公开场合演讲时表示,“全球化采购战略实际上是国外对中国汽车企业使用的洗脑术。就像比亚迪使用的刹车系统是从博世采购的,最开始售价元/套。比亚迪觉得采购成本太高,要自己研发,研发成功后博世的刹车系统报价立刻降到元/套。背后的逻辑,他认为,国际上的零部件厂商是你没有我就高价卖给你,你有了我就低价不让你生存,这样整个汽车产业链都被国外把持,自主品牌很难发展。

到年,比亚迪旗下的配套工厂已扩展至数百家,但显然,这种低成本的人海战术、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初期是适用的,但却与riy日益升级的国际化趋势背道而驰,而重资产战略在人工成本逐渐提升的背景下,变得不堪一击,比亚迪曾经引以为傲的“人海战术”,给企业即将到来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巴菲特为其站台

年,可以说是比亚迪的至暗时刻。

人海战术导致的员工数量暴增,从9万达到了18万人,同时其低价策略面临着当时大量入市的自主及合资品牌的市场争夺,导致其销量不振,净利润下滑。不但内部危机重重,在销量利润不达标时,外部也遭到了经销商的抵制与退网,加上初代车型技术上或多或少存在瑕疵,消费者投诉增多,巨无霸的比亚迪来到了一个“生死关口”。

现在回首比亚迪的成功,有人将其归结为三点,第一是赶上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黄金期,二是股神巴菲特的背书,三是新能源方向与国家政策吻合。而第二点,确实在比亚迪最艰难的时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年,在著名投资人但斌的一次访谈中,巴菲特回忆说,我的合伙人查理·芒格给我打过三次第一次,他说如果你不买比亚迪,你就会错过像亨利福特那样的好公司,我没有买;第二次,他说如果你还是不买比亚迪,你可能错过爱迪生那样的伟大人物;第三次,他说如果你再不买,你就会错失比尔盖茨这样的人物,所以,我就买了。

巴菲特是在年9月抄底比亚迪的,当时巴菲特以2.3亿美元购得比亚迪10%股份,由此,带来比亚迪股价大涨,赚的盆满钵满,而在年,比亚迪负面缠身,股价暴跌,市场传言比亚迪股票被巴菲特抛售时,巴菲特,却成为了比亚迪的救星。

为了提振士气,当时的比亚迪急需大佬出面打消负面情绪。年,借着巴菲特和芒格来华的机会,王传福亲自接机,并被安排与比亚迪的众多经销商见面,为其推出的电动车e6和F3DM站台,一系列操作和媒体造势,缓解了燃煤之急。但等待比亚迪的,是如何在根本上改革,以应对企业的寒冬。

而就在当年,特斯拉在纳斯达克IPO上市,这无疑为孤军奋战的比亚迪,点燃了一束温暖的光。

那么比亚迪又将如何穿越寒冬?继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uojiyaa.com/njybj/10560.html